但斌微博再发声,称旗下产品管理费“极低”,解码降费背后的故事
来源: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锋 见习记者 张玫 北京报道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极低有业绩更新的但斌79家百亿私募在前三季度的平均收益为6.91%,其中有16家百亿私募取得正收益,微博占比20.25%。旗下
10月4日,产品私募大佬但斌微博再发声谈及降费。管理故事在今年多数私募业绩承压之下,费解费背部分头部私募选择降低或停收管理费。码降
业内人士称,极低管理费是但斌私募管理人的现金流重要来源,也是微博投资人重要的一项成本,主动降低管理费代表了私募管理人一种积极的旗下表态。降费一方面有助于让利客户,产品维护品牌的管理故事影响力;另一方面,降低费率也有助于吸引观望资金。费解费背
此外,有私募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对于私募公司而言,除了管理费和业绩报酬,规模的大小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时私募减免管理费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保持住原有规模。
仅有2家百亿私募收益超10%
从数据上看,迎水投资前三季度收益夺得榜首,高达17.85%;玖瀛资产收益10.06%,位列第二;一村投资收益6.94%,排名第三。
从私募策略上看,排名前十的百亿私募中,迎水投资、一村投资、思勰投资、上海宽德、珠海致诚卓远等5家为股票策略私募,展弘投资、千象资产为期货及衍生品策略私募,玖瀛资产、黑翼资产为多资产策略私募,合晟资产为债券策略私募。
冠军上海迎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管理规模100亿元以上。该公司有四位基金经理,分别是陈琳、卢高文、陈远芳、姚洁俊,主要从事证券基金投资、资产管理等业务。
公司旗下有476只基金,其中,累计收益最高的迎水龙凤呈祥3号自2017年8月设立起,累计收益已达到了607.60%,今年以来收益达到了20.96%;而年内收益最好的产品是迎水龙凤呈祥27号,其自2019年5月设立起,累计收益已经达到473.19%,今年以来收益达147.93%。
亚军深圳前海玖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4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管理规模达100亿元以上。该公司有5位基金经理,分别为黄俊淇、石在、杨杰、陈锦生、鲍娇燕。
公司旗下有49只基金,其中有业绩显示的有7只。多资产策略下的玖瀛久欣21号自2020年7月成立以来,累计收益达139.98%,今年来收益达20.68%,该产品累计收益和年内收益在公司产品中均为最高;债券策略下的玖瀛9号业绩也较为优异。自2020年3月成立以来,累计收益达99.54%,今年来收益也达到了15.72%。
此外,排名第三的上海一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0年5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管理规模达100亿元以上。该公司有2位基金经理,分别是李畅、胡吉祥。公司旗下有211只基金,其中,多资产策略下产品一村基石10号累计收益达293.35%,今年来收益达7.27%。
头部私募管理费下降
在业绩承压之下,部分头部私募选择降低或停收管理费。10月4日,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在微博发布声明称,旗下产品管理费极低,直营产品从来都不收管理费,“自2021年2月开始,这两年东方港湾业绩没做好,都怪我自己!”
但斌在微博中还表示:“前两天又有别有用心的人,拿出2008年和2009年编造的所谓会议记录的谣言添油加醋地传播,已委托公司法务处理。”
按照行业惯例,私募收入的两个大头主要是管理费和业绩报酬,其中业绩报酬是在产品获得正收益后提取的收益,而管理费收取比例一般是管理规模的2%。
关于降费原因,资深市场人士黄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私募基金降费主要受累于权益市场的惨淡表现,权益类私募规模受赎回影响较大,降费是无奈之举。一是降费有助于让利客户,维护品牌的影响力;二是目前权益市场估值较低,降低费率有助于吸引观望资金。
涌涵私募总经理林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私募降费主观上可以说是私募基金公司对投资者释放的善意,但是客观上并不能改变投资者的选择。投资者更多的是考虑业绩来选择私募产品,而不是考虑管理费的高低。
林峰还透露,其实对私募公司来说除了管理费和业绩报酬,规模的大小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比收入高低更关键,所以减免管理费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保持住原有规模。
诺鼎资产总经理曾宪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部分头部私募基金选择降低管理费,主要原因还是收益不达预期,管理费是私募管理人的现金流重要来源,也是投资人重要的一项成本,主动降低管理费代表了私募管理人一种积极的表态,但是否该收还是要取决于管理人的具体情况。
曾宪钊指出,基金产品作为金融产品,与其它实物产品一样,同样需要研发优化和客户体验提升,以规模扩大并收取管理费来获得收益为目的的私募产品,缺乏客户体验,不能称之为好的产品。仔细分析之后可以发现,部分策略相对单一的管理人,在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要做到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的平衡并不容易,特别是部分私募基金在快速发展阶段,策略体系的优化不足,导致了投资人收益与预期大相径庭,这种情况下降低管理费是可以获得投资人理解的。
曾宪钊认为,但从投资人的购买金融产品的初心来讲,获得可控的风险和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才是根本,从行业角度来看,盲目降低管理费,可能导致研发投入不足,对投资人未来收益保障有限,投资人更需要了解管理人控制成本和研发投入转换为生产力的有效性,才能更好评价产品本身和管理人做法的适当与否。
编辑:严晖 主编:夏申茶
(责任编辑:探索)
- “中字头”急拉升,A股估值体系将重构? | 市场观察
- 期货助推行业绿色转型,钢铁行业按下减碳“快进键”
- 佳兆业打响出险房企复牌“第一枪”:今日股价一度大跌40%,2021-2022上半年累计亏损超200亿元
- 硅谷最有名的银行崩了,币圈的蝴蝶终于引发了美国银行股的风暴?
- 高风险区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表明社区传播已基本阻断
- 洪灏最新海外分享:中国的复苏才刚刚开始,今年将为组合带来正收益,中国的科技企业PE只有15倍
- 马来西亚再次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正观望去年收紧政策的影响
- 快讯:三大指数集体翻红 超导概念股午后有所回落
- 国际油价坐上“过山车”!扎波罗热核电站关键设备暂时无恙!“黑五”将至,欧美股市在等待……
- “室温超导”引爆资本市场!投资行业迎来另一个ChatGPT式爆款?
- 五大博客看后市:两连下影小阴 企稳信号明显
- 中国联通:拟分拆智网科技至科创板上市 打造车联网领域的专精特新能力
- 截至二季度末中国保险业投资沪深300成份股约7900亿元
- 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点-0.1%,美元兑日元短线直线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