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新能源电池布局,贵州规划在2025年实现5000亿产值
到2025年,加速局贵贵州规划实现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5000亿元,源电亿产2030年的池布目标则为1万亿元。
11月21日,州规值贵州省工信厅发布的划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划)中披露了上述目标。
规划称,实现贵州将依托现有企业基础及资源优势,加速局贵重点发展锂电池,源电亿产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池布前沿储备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州规值
贵州计划在2025年形成动力电池产能120 GWh,划年正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600万吨,实现负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80万吨,加速局贵隔膜15亿平,源电亿产电解液及其上游原材料45万吨,池布电池回收规模40万吨以及配套的其他辅材等,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
到2030年,贵州规划全面建成国际化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并使其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之一,产业规模达万亿级。
根据规划,贵阳市、铜仁市和黔南州将承担新能源电池发展的重任。2025年,三地将分别实现1800、1000、1000亿元产值,并在2030年实现翻番。
2021年,贵州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61.7亿元,较2020年增长23.8%。今年1-5月完成工业产值162.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8.3%。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贵阳市已招徕(300750.SZ)、(002594.SZ)两大龙头企业,规划电池产能规模超过100 GWh。
正极材料方面,贵州当前的三元材料体系包括(688005.SH)、(688707.SH)等公司;磷酸铁锂材料体系则有安达科技(830809.SZ)、贵州裕能等企业。
贵州拥有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上游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锂、磷、锰等八种矿产。但规划中提及,相较于同样依托矿产资源优势的四川和江西等省份,贵州的产业链尚未成型。
贵州目前仅基本形成锂电正极材料的全产业链条,分别以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材料为核心,电解液和隔膜环节仍然存在缺失。同时,产业链中各企业间的配套关系也不够紧密,上游材料企业和下游终端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欠缺。
规划提及,贵州省内上游原材料企业与动力电池企业之间配套率较低,部分企业存在采购和销售两头在外的情况。同时,下游终端缺乏整车企业的带动,无法带动全省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的延伸,不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责任编辑:知识)
- ST三盛拟5亿购天雄新材51%股权 标的6条产线资产已抵押
- 中国银行希望扩大在希腊业务
- 市场前景“扑朔迷离”,油价上蹿下跳,未来关注的焦点是?
- 《种业问题调查》深度报道引发关注,有关部门和专家纷纷表示:攥紧中国种子 端稳中国饭碗
- 维护公平竞争司法如何作为
- 互联网的牛皮癣 PC弹窗广告为何屡禁不止?
- 上海,还在奔跑的1.1万人
- 众安保险推出上市以来最大规模“补血”计划 计划发行最高70亿元资本债
- 收评:港股恒指涨0.57%龙湖涨3%,中字头爆发疫苗股杀跌
- 东骏控股发布中期业绩 净溢利646.5万令吉同比增长26.34%
- 对话建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孙娜:数字化、专业化,零售银行破局者的发展密码
- 快讯:物流板块继续走强 保税科技等股涨停
- 陈晓升:成就真实的工作——在申万研究所工作,会比较单纯,也比较真实
- 打新躺赚一去不复返 大资管时代券商须更有作为